07
2022/03
分享
“飛天茯”的文化、歷史和當代詮釋——第三章:飛天散播花雨來
發(fā)布時間:
2022-03-07 10:46
來源:
絲綢之路的開通,在輸出中國的絲綢、茶葉的同時,西域的佛教文化也輸入中國。漢哀帝元壽元年(前2年),西域大月氏使臣伊存來朝,在帝都長安向中國博士弟子景盧口授《浮屠經(jīng)》,從此佛教正式開始傳入中國,史稱這一佛教初傳歷史標志為“伊存授經(jīng)”。 西晉時代譯經(jīng)以竺法護為主。法護,本是月氏人,世居敦煌,隨師游西域,通三十六種語言,攜回一百六十五部經(jīng),譯出光贊般若、無量壽等經(jīng)一百五十部,時人尊之為敦煌菩薩。
(西域美景)
公元366年的一天,一個叫樂僔的和尚從中原一路云游而來,這一天的傍晚時分來到了敦煌城東南方向的一處高地。這里地勢開闊,位于宕泉河畔。走累了的他席地而坐,參禪入定,對面是一座沙土山,因為有三座主峰并列,被當?shù)厝朔Q做三危山。
(三危山)
樂僔和尚的這一次參禪入定,與以往也許并沒有什么不同。但是當他睜開眼睛的時候,卻看到對面的三危山上顯出了萬道金光,在這金光之中,更有千佛的化身出現(xiàn)。這個場面讓樂僔和尚感到震撼,雖然此景轉(zhuǎn)瞬即逝,卻讓他更加堅定了修行的決心。他在這里潛心住下來,并請了工匠,在面對三危山的巖壁之上,開鑿了一個用來坐禪修行的洞窟。
也許樂僔和尚沒有想到的是,他的這一開鑿拉開了敦煌莫高窟開鑿的序幕,也開啟了一個延續(xù)千年并將在千年后震驚世界的偉大佛窟的建設(shè)史。
(敦煌莫高窟內(nèi)景)
一尊尊巧奪天工的塑像,一卷卷價值連城的遺書,一幅幅精美絕倫的壁畫。敦煌在無數(shù)佛子工匠一千多年的虔誠創(chuàng)造中,成為世界佛教文化圣地,成為世界雕塑和繪畫藝術(shù)寶藏。而優(yōu)美動人的“飛天”壁畫形象,則成為敦煌藝術(shù)的標志。
(敦煌莫高窟“飛天”壁畫)
“飛天”在敦煌壁畫藝術(shù)世界里,是吉祥福瑞的象征。由于她周身散發(fā)香氣,在佛國里奏樂、歌舞,又叫香音神。她的作用,一是禮拜供奉;二為散花施香;三為歌舞伎樂。飛天的故里雖然在印度,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、西域文化、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,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結(jié)果。在敦煌莫高窟、武威天梯山、永靖炳靈寺、天水麥積山、慶陽南北石窟寺乃至大同云岡、洛陽龍門等石窟中,千百身優(yōu)美的飛天,有的腳踏彩云,徐徐降落;有的昂首振臂、騰空而上;有的手捧鮮花,直沖云霄;有的手托花盤,橫空飄游。飄曳的衣裙 ,飛卷的舞帶,真如唐代大詩人李白詠贊的:西岳蓮花山,迢迢見明星。素手把芙蓉,虛步躡太清。霓裳曳廣帶,飄拂升天行……
(敦煌莫高窟“飛天”壁畫)
在遼闊的西域,在蒼茫的河西走廊,這美麗動人的飛天奏樂、施香、散花,供養(yǎng)娛樂著眾多佛國的佛陀和菩薩,也給蒼生百姓以歡樂和希望,給他們以文化和精神的滋養(yǎng)。千百年來,人們創(chuàng)造飛天,寄情飛天,表現(xiàn)飛天,讓飛天追求自由歡樂的形象植根于中華百姓的靈魂。今天,作為文化使者的飛天,在走向繁榮富強的現(xiàn)代中國愈發(fā)顯現(xiàn)出絢麗多彩的迷人魅力。原敦煌研究院院長段文杰先生在《飛天在人間》一文中說:“她們并未隨著時代的過去而滅亡,她們?nèi)匀换钪谛碌母栉柚?,壁畫中,工藝文中,到處都有飛天的形象。應該說她們已從天國降落到人間,將永遠活在人們心中,不斷地給人們以啟迪和美的享受。” 甘肅省歌舞團于1977年創(chuàng)作的經(jīng)典舞劇“絲路花雨”藝術(shù)的再現(xiàn)了飛天女神奏樂散花、中外商旅使者友好往來的歡樂場景。而這部舞劇的名稱則來源于佛經(jīng)“天降五色吉祥花雨”的記載。
(王敷所著的《茶酒論》)
在敦煌藏經(jīng)洞遺書中發(fā)現(xiàn)的唐代鄉(xiāng)貢進士王敷所著的《茶酒論》中,茶葉用以茶和酒辯論的口吻道出茶的好處和作用:“茶乃百草之首,萬木之花。貢五侯宅,奉帝王家。時新獻入,一世榮華。自然尊貴,何用論夸”;又說, “我之名草,萬木之心。或白如玉,或似黃金。名僧大德,幽隱禪林。飲之語話,能去昏沉。供養(yǎng)彌勒,奉獻觀音。”從這些妙趣橫生的辯詞中,我們可以看到,茶作為高貴飲品,即供貴族帝王飲用,也作為供品供養(yǎng)給諸佛和菩薩。而作為娛佛和供養(yǎng)佛的飛天,必定會將清香芬芳,沁人心脾的佳茗供奉在佛的面前。而所謂禪茶一味,是說茶早已超越作為飲品的基本屬性,成為清凈心境,自悟禪機的媒介,已故中國佛教協(xié)會主席趙樸初曾題詩曰:“七碗愛至味,一壺得真趣??粘智О儋?,不如吃茶去。
(西域美景)
千百年來,祖國西部的少數(shù)民族群眾,由于生活在沙漠、戈壁、草原,缺少蔬菜,糧食,多食牛羊肉,而黑茶在這樣缺少果蔬食用的生活環(huán)境中顯示出無可替代的重要性,所謂“牛羊之毒,青稞之熱,非茶不解也”,“番人嗜乳酪,不得茶,則困以病”。“寧可三日無食,不可一日無茶”形象地說明了黑茶之于西部百姓的重要。
絲綢之路的開通,茶馬交易的興盛,給飛天故鄉(xiāng)的人民帶來了南國的黑茶。經(jīng)年累月,安化黑茶與這里的山川河水相融,與這里的風土人情相融,歷練成醇香柔潤的內(nèi)在品質(zhì),滋養(yǎng)著千萬百姓的身心,成為他們一日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。明代偉大的文學家湯顯祖在《茶馬》詩中寫道:“秦晉有茶賈,楚蜀多茶旗。金城洮河間,行引正參差。……黑茶一何美,羌馬一何殊”,那是多么繁榮的茶馬互市景象!在千年歲月的寒暑間,這一塊塊醇香的黑茶,就如飛天散播的花雨,用它紅濃醇香的湯液,在西部戈壁沙漠的軍帳里消弭了多少戰(zhàn)爭的烽煙,在雪山草原的氈房中溫潤了多少牧民的心身。正如一首詩中激情吟吟誦的:“黑茶香飄大西北。千年的月光知道,從資水到黃河,從雪峰山到天山,這金黃的茶湯,如同飛天的花雨,播灑著萬水千山的恩情,是如此悠長而寬廣。這柔潤的醇香,如同佛陀的慈悲,福佑天下蒼生百姓,讓月光下的大地,靜好安詳。”
敬請關(guān)注下期《第四章:天下黑茶出安化》
未完待續(xù)
部分圖片來源于網(wǎng)絡(luò),僅做分享,若有侵權(quán)請聯(lián)系我們24小時處理。